“我喜欢峰峰”,一句简单直白却又直击人心的告白。在这背后,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热爱。或许是家人之爱,或许是朋友之谊,或许这里有他们想象中的诗和远方,或许这里有温暖他们的风土人情。
3月24日起,“微观峰峰”推出“我喜欢峰峰的N个理由”专栏,展现不同人眼中峰峰不同的魅力和活力。
(资料图)
喜欢理由:我喜欢玩泥,也是这把泥一直粘着我,所以我回来了,因为彭城才是我的根。——毛远晖
在彭城镇
工业瓷厂院内
有一家陶艺工作室“磁典”
他的主人毛远晖
以制壶著称
被大家称为磁州窑制壶大师
毛远晖,湖南韶山人,1966年生于河北邯郸。青年时期就读于陶瓷技校,毕业后,先后到陶瓷七厂、陶瓷二厂工作,开始了他的“玩泥”生涯。
选择这条路,就是与寂寞结缘。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毛远晖一般都是打开门窗赤膊上阵。在制作陶瓷上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甚至物我两忘,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往往结束时才发现,我已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回忆初学陶瓷的日子,毛远晖记忆犹新,“虽然很辛苦,但我乐在其中。”为了学好拉坯技艺,他每天都比别人多花好几个小时练习。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支持、无人陪伴的黑暗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在最浮躁不安的青春岁月里,毛远晖终日与瓷为伴,潜心钻研着陶瓷烧制技艺,一呆就是三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厂里的一名能工巧匠,还获得了河北省轻工厅举办的陶瓷评比二等奖。随后,他被推荐至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陶瓷系进修。
1987年,21岁的毛远晖跟随父母回到老家湖南定居,从事电力方面的工作。心志的意愿未了,出生地泥土的芳香魂牵梦绕,2011年,人到中年的他决定回归到梦想开始的地方,从此潜心研究陶瓷。
回归磁州窑的毛远晖感觉到与泥火的“断层”带来的力不存心,于是他放低姿态,从基础学习,先后在异品坊等多个窑口学习,耐心细致、虚心请教、年轻时的功底都为他今后的技艺突飞猛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2年,毛远晖师从陶艺家张润生,受张老师的启发,他开始研究用磁州窑的传统泥料和工艺制作茶器。
走进毛远晖的“磁典”工作室,架子上陈列的各式各样的陶制茶具,颜色不一、大小不同,至少有百余件。据毛远晖介绍,做一个可以放在手掌把玩的小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随即,毛远晖拿起其中一只壶,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犹如金属撞击般清脆。“这款‘会呼吸的壶’是2013年时我和张润生老师一起创作的,由于这款壶制作工艺复杂,能经受住1300°的高温烧制而不变形,在当时的制壶界名噪一时。”
2017年冬天,韩国陶协主席、檀国大学校校长金赫洙一行到访“磁典”工作室。双方就当代磁州窑产品设计以及磁州窑的化妆土对东亚陶瓷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交流。韩国的陶艺家们纷纷表示,中国的陶瓷在他们心目中技术水平很高,而设计却很传统,但是在“磁典”却看到了不同风格的陶瓷艺术作品和艺术品生活化的产品,打破了他们对中国磁州窑的固有印象。
2018年,毛远晖利用磁州窑传统的化妆土,大胆融入前卫理念,研发出领先世界的烧造技术——斑影。“斑影技术是在釉料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窑变,形成斑影效果,将陶瓷‘不饰而饰’自然之美推向极致。” 这项技艺在国际上只有中国的毛远晖掌握。
“积跬步以至千里”,命运总是眷顾那些勤奋加天才的人。毛远晖怀揣一腔对陶瓷艺术热情孜孜不倦探研创新,不仅圆了传承磁州窑文化的梦想,而且在制壶领域也创出了一片天地,称他为“磁州窑制壶大师”当之无愧!
近几年来,毛远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陶瓷文化的传播与陶瓷技艺的传承之中:参加国际及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近期,中国民间文艺中国研究基地和邯郸民窑基地也将在这里挂牌。
圆圆的脸庞、朴实的穿着、憨厚的笑容、精湛的技艺……毛远晖的人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朴实无华、富有内涵。他常说人生短暂,稍纵即逝,比起头顶大师“光环”,他更喜欢穿上工作服守望在窑炉前,踏踏实实做名手工艺人,为第二故乡的陶瓷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力。(彭宗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