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 > > 正文
特展来了!穿越时空,从云冈到吴中!
发布时间:2023-07-01 23:03:34   来源:文博山西  

大同武州山南麓,

十里河北岸,

依山傍势、层叠错落的云冈石窟,


【资料图】

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

北朝艺术的滥觞。

人文吴中,

美丽太湖,诗意江南,

吴文化博物馆,

位于苏州市澹台湖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及国保单位宝带桥南侧,

建筑面积18000余平方米。

五个特展体系:

“江南文化”“中国地域文化”

“亚欧文明”“匠艺”“再问”,

各美其美,

精彩纷呈。

▲吴文化博物馆

图源:吴文化博物馆官网

2023年7月1日下午,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特展

在吴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

正是“中国地域文化”系列的重要展览,

向观众呈现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

中国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一起跟随着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脚步,

穿越了1500年,

来到了大同武州山南麓。

本次展览,

由吴文化博物馆联合云冈研究院、

大同市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主办。

展览共展出130余件珍贵的云冈石窟文物,

共分为三个单元:

平城时代

创造经典

成为范式

在江南吴地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

诠释“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独特的时代魅力。

▲展览现场

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相融相生的结晶,

云冈石窟蕴含着对文化多元共荣的探寻。

北魏在融汇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的过程中,

促进了唐汉文化的交融。

今天,

从云冈到吴中,

亦是南北的贯通与交融。

开幕式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云冈石窟博物馆副馆长张旭云,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秦鹏,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博物馆馆长齐增玲,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瑞红,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文物资源股长李加嘉,吴中区政府副区长朱筱菁,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峥嵘,吴中区城南街道党工委委员张俊峰,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王瑾,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观众代表以及媒体代表等共同出席了此次开幕活动。

开幕式上,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峥嵘在致辞中讲到:云冈石窟作为中国杰出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既是佛教艺术的中国经典,也是流播至今的审美范式。吴文化博物馆作为吴中区文化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联合多方共同举办此次特展,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同时应继续围绕“天堂苏州·最美吴中”的发展愿景,为市民群众带来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峥嵘发言

云冈石窟作为灿烂瑰丽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最初的抢救崩塌到环境整治,从水患治理到预警体系建设,从经验积累到规划的实施,一步步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果。而这一切成果都离不开武周山下,一代代“云冈人”的辛劳付出。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先生在发言中谈到:吴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业内关注度很高的博物馆,在开馆3年内做了28个高质量展览,这在博物馆界是非常难得的。此次特展题目“经典”与“范式”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经典”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脊梁,经典既是过去又是常看常新的,我们需要做好经典的保护、经典的研究以及经典的展示和弘扬。云冈石窟作为北方地区第一个皇家石窟,在北中国树立了一个“范式”,对中国早期大量石窟影响深远。此次特展立足于考古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大量“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出土的文物,此次特展也是“云冈模式”的第一次展览。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发言

本次展览得到了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秦鹏先生表示:吴文化博物馆策划这次展览让定州佛教造像有机会走进大众的视野,与它们的范式来源——云冈模式的佛造像,在同一展厅进行时空的对话,定州作为河北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此次特展定州博物馆精选的10件馆藏石造像中有6件均是首次对外公开展出,这些佛造像也是对“云冈模式”的一个小小的补充与佐证。

▲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秦鹏发言

吴文化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开放创新的文化交流,不仅止于吴地文化,更将目光放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开幕式的最后,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吴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包容、传承创新的文化综合体,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学术为主轴,将最优质的展览内容推向大众。不仅着眼于吴地文化,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能互相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我们关心历史源流发展,关心造像艺术性本身,更关心日益完善的文物保护工程,通过展览的剖析与记录,将更好的保护中华文明遗留的瑰宝。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媒体记者与观众一同走进第一特展厅欣赏来自云冈的展品,体会其中传承千余年的历史与文化。

本次特展将持续至10月8日,展览地点为吴文化博物馆第一特展厅。展览期间,吴文化博物馆还将继续围绕展览主题举办学术讲座、悦读沙龙、展厅课程等活动,探索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经典与审美范式之魅力。

展览展开看

该展览共展出130余件珍贵的云冈石窟文物,共分为三个单元,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讲述平城时代、创造经典,再到成为范式的云冈故事。

/

1

/

第一单元“平城时代”展品围绕北魏的日常生活展开。提到云冈石窟,北魏政权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北魏的繁荣为开凿修建云冈石窟提供了物质、精神基础。公元398年~494年,在北魏政权的影响下,平城得到跃进式的发展,作为新兴王朝的京师,平城迅速汇聚百万人口,传统的农耕文明渗透入西域文明和游牧文化的活力,从而创造出多民族交流的、融会贯通的北魏“平城时代”。观众们可以在第一单元通过展示的和日常生活有关展品,感受到当时北魏的丰富生活,体会政权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

2

/

第二单元“创造经典”通过一座座造像壁画为我们解读了云冈石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经典,并借助近几十年考古出土的文物,向中国学者以及中国考古致敬。北魏和平初年(460年),来自凉州的沙门统昙曜在武州山川主持开凿昙曜五窟,成为云冈石窟的滥觞。自文成帝至孝明帝,云冈石窟在北魏一朝营造构建60余年。60余年中,云冈石窟逐渐脱离古印度和中亚佛教造像的影响,融入中国的艺术特点,体现出佛教造像从“像法西来”而逐步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

3

/

第三单元“成为范式”展出了包括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的藏品,为我们展示了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云冈石窟,是如何以其艺术风格影响到其周围地区,成为周边范式的。这也是本次特展与以往的云冈展的不同之处,它立足于云冈但不仅仅局限于云冈,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都是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重点文物

▲平国候韩弩真妻碑  北魏

云冈研究院藏

砂岩质。是迄今所知北魏平城时期最早的碑形墓志。碑文9行63字,碑上方为圆弧形,有双龙交尾戏珠螭首图形,下刻“平国候韩弩真妻碑”八字篆额。隶意楷书,字体规范、简洁清峻,型端体正,举止平和,堪称墓铭中的上乘之作。

(碑文为:维大代兴安三年岁次/鹑火春正月己亥朔廿/六日冥大幽州范阳郡/方城县民平远将军平/国侯韩弩真故妻王亿/变春秋六十有二寿终/故建立斯碑以记之耳) 

▲忍冬纹灰陶砖 北魏

云冈研究院 藏

灰陶质地。纹饰位于砖的正面,中间主图案呈方形,中心为8片莲瓣环绕成的宝装莲花,中有莲子,莲瓣四角各向外伸出一只植物纹,植物主干两侧对生三组叶片,顶端有一较大的叶片。植物纹样之间的空隙处各有一组忍冬纹,四周为绹索纹;主图案两侧各有一鸟衔缠枝葡萄,砖侧端饰绹索纹。忍冬纹属佛教装饰艺术的一种,是北朝装饰艺术的主流,除石窟之外也被广泛运用在北魏建筑、墓葬和生活用品上。

▲玻璃钵 北魏

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藏

深蓝色,整体呈半球形,圆唇,圜底,造型精巧别致。分析其成分和工艺,应是中国本土吹制玻璃器的早期作品。

▲甲骑具装俑  北魏

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藏

骑兵和战马都披铠甲称之为甲骑具装。通体施黄褐色釉,上绘白色条纹,用红色条纹带描边。骑兵头戴兜鍪,左手执缰,右手持兵器。战马曲颈颔首,头戴面帘,全身披甲。墓主司马金龙,祖籍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河内郡温县是两晋皇族司马氏的籍贯。

▲陶毡帐  北魏

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藏

毡帐是游牧民族日常居住的地方。这件陶毡帐四壁外弧,顶部中间开两天窗(有窗帘),正壁中下部开门,门两侧和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长方形小窗。正壁左侧窗扇保存完好,其余均已掉落。后壁贴塑一条绳索,以控制天窗和门帘的开合。毡帐保暖性能好,便于移动,是游牧民族居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定都平城之后,毡帐仍被广泛使用,这是拓跋鲜卑在汉化过程中保留游牧传统的体现。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复制) 北魏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出土

云冈研究院 藏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是有纪年文字的北魏砖室墓,坐东朝西,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壁画分布在甬道及墓室壁,总面积约24平方米,场面宏大壮观,有出行图、宴饮图、夫妇对坐图及武士、伏羲女娲等多种题材。人物服饰虽以拓跋鲜卑服饰为主,但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墓主人手持麈尾、夫妇并坐于榻的场景,庖厨宴饮图、伏羲女娲等场面,均是北魏在定都平城后,继承和吸收中原汉魏以来的传统而体现出的墓葬文化元素。

▲菩萨立像  北魏

1981年大同晋华宫矿马武山采集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菩萨戴三珠宝冠,双耳佩耳铛,面相丰圆。上身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腰间束带,右手持莲蕾贴置胸前,左手执桃形物垂于体侧,整体与云冈中期菩萨像风格一致。

造像衣裙腰带及臂钏仅刻出大致轮廓,是一件未完工的作品。雕像表面有明显用扁铲进行修整的痕迹,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石窟造像的雕刻工艺。

▲天宫伎乐  北魏

2018年云冈石窟附近出土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仿木结构屋檐下雕三圆拱龛,龛内乐伎梳高髻,面相圆润,身披帔帛,手拿各种乐器演奏。佛教艺术中,天宫伎乐指伎乐天人在天宫建筑中演绎歌舞的图式。在北方石窟艺术中,天宫伎乐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现半身在天宫中表演乐舞,此种天宫伎乐是兜率天宫的天人,表现的为弥勒所居兜率天的乐舞场景;第二种为天宫伎乐腾飞于空中,表现帝释所居忉利天的乐舞场景。云冈石窟中的天宫伎乐均为第一种表现形式。

▲佛立像  东魏

定县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 藏

白石质。为单尊佛立像,头残缺,颈纹两道,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内着僧祇支,胸部束带,带端下垂。该尊佛像身躯健壮,有别于北魏后期的秀骨清相。双勾阴线技法的应用,为东魏首创,又开北齐此种纹饰的先河。改造像体型高大,雕刻考究精美,为东魏造像中的杰作。

▲彩绘双思惟菩萨二弟子像  北齐

1969年河北蠡县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 藏

白石质。主尊为双思惟菩萨,均为桃形头光,两头光连在一起,各用墨线绘一尊佛像和莲纹;佛像亦为桃形头光,扁圆形肉髻,面形圆润,周围以莲纹围绕。思惟菩萨均头戴花冠,宝缯垂肩,用墨线绘发际,面相长圆、弯眉微目、隆鼻小口。

▲四面佛龛石造像  北魏

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藏

细砂石质。四面开龛造像,共开凿主龛4个,雕造主尊佛像、菩萨像5尊,供养菩萨像1身,弟子像2身,童子像若干,龛外满饰小佛龛50个。典型清秀造像精品。

▲吴文化博物馆

图源:吴文化博物馆官网

▲云冈石窟20窟露天大佛

图|云冈研究院 吴文化博物馆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文/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南方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